在文化蓬勃发展的当下,如何把握时代脉搏、推动文化领域迈向新高度,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。本期《当文化遇见AI:重塑创意产业的底层逻辑》视频中,中共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以“明体达用、体用贯通”为理论视角,系统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路径,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人机共创、加速共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“人工智能+文化产业”创新。
内容详情
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明体达用、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,既是理论指导也是实践的总结,对于指导我们具体的实践,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从明体达用、体用贯通的角度,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。
一方面是怎么去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,发展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。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,关于“人工智能+”的话题,在“十五五”时期怎么推动人工智能和文化产业的结合,推动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。
关于这一点,重点是要提高三个能力:第一,要善用各种智能工具,提高人机共创的能力;第二,善于激发消费者参与,提高加速共创的能力。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,消费者的关注参与成了文化生产消费非常重要的途径;第三,要进一步拓宽、拓展国际视野,提高全球配置文化资源的能力。中国要走出去,一定要拓展国际视野。随着TikTok的崛起,小红书等新的网络工具、社交工具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,反映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在提升。
另一方面要重视文化和技术的互动。第一,重视技术对文化的促进作用,同时反过来也要重视文化对技术的一种引导。第二,内容是文化产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。尽管技术也在影响着文化市场、文化供给和文化产品的价值,但是内容为王,内容是文化产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。第三,文化需求是技术变革的重要动力。我们看到文化市场在为前沿科技研发和应用提供着消费需求,包括人工智能技术,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快速发展,很大的原因就是广泛应用于像文字的翻译、语音的使用,以及图片文字的创作这种市场。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来看,很多有科技价值的技术,消失在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这项技术在市场的运用。
审核:许成成
责任编辑:苏文
利鸿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